您现在的位置:
发布时间:2022-04-30 13:05:04
是太极拳流派中的重要门派,学习陈氏太极拳的目的是强身健体,延年益寿,我们今天学习陈氏太极拳与人体经络的关系,掌握,随着练习一下吧!
陈氏太极拳与人体经络的关系
中医原理是太极拳的理论依据,习练太极拳能打通身体经络,促进血液循环,可提高身体新陈代谢。
一、人体经络的概念、属性、交接规律及其流注次序
经络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以及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,也是陈氏太极拳内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,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,太极拳重在养气、运气,内气如何在体内通过经络循环,作为练拳者要了解经络是十分必要的。“经”有路径之意,“络”有网络之称。“经”是贯通上下,沟通内外,是经络系统的主干,络是经的分支,较经脉细小,别出于经,纵横交错,遍布周身。在经脉之中又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。正经有十二条于脏腑直接相通,统称为十二经脉。奇经有八条,不与脏腑直接相通,是别道奇行的经脉,故称奇经八脉。
太极拳的运动规律符合生理变化特征,通过学习太极拳能加强身体机能,修身身体病灶,祛病延年。
经络在生理上有运行气血,协调阴阳,保卫肌体的功能,在病理变化时,经络既可以反映病变的部位,又往往为疾病的传变通路。因此在防治上,可作为判断疾病所在部位的一个重要依据。
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它的属性,凡是与脏相连属,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叫做阴经,凡是与脏腑相连属,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叫做阳经。同时根据内脏的性质和循行位置又分为手三阴,手三阳,足三阴,足三阳经。
十二经脉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,是手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胸循臂内侧走至手,交接于手三阳,手的三条阳经再从手臂外侧走至头,交接于足三阳,足的三条阳经再从头分循胸、腹、背、胁部沿下肢的外侧交接于足三阴,足的三条阴经再从足循下肢的内侧经腹至胸复交接于手三阴。
太极拳养生是未来人类养生必不可少的运动,太极拳不仅能强身健体,还有良好的医疗治疗作用。
二、陈氏太极拳与人体经络的契合
经络是一种气血,它没有实体,所以解剖也是看不到的,它位于肌肤腠理内。经络分为两个层面,里支和浮支。浮支是体表,可以针刺,里支一般不可以针刺,因为中医有“胸脏之间不可妄针”的说法。但通过陈氏太极拳就可以疏通经络,引动内气,以心行气,以气运身,使经络畅通无阻,一气贯通,从而达到防病,健身的作用。
陈氏太极拳为身心修养之学,是一种内外兼练的拳术。陈鑫讲:“拳者,缠法也,不懂缠丝劲,即不懂拳。”陈氏太极拳是以螺旋缠丝的形式把阴阳劲合二为一,在技击上,化打结合,引而后发;在养生上,疏通经络,活血化瘀。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,是区别其他拳种运动的独特之处。马虹老师讲:“缠丝劲决不是梢节的缠丝,而是人体内的精气通过经络、脏腑、肌体收缩和发放内力的整体劲,是太极拳的精华。”
太极拳的沾连粘随,松柔圆活,化打结合主要靠缠丝劲,疏通经络、调整脏腑功能,靠的也是这种缠丝劲。马虹老师又讲:“太极拳尤其是陈氏太极拳,所有的劲力和形态动作,处处都走螺旋。非圆即弧,非顺即逆,虚实快慢,都是在螺旋中运动,变化,也就是在螺旋中开,在螺旋中合。”这种螺旋缠丝劲,是以它独特的螺旋缠丝的运动形式,使清气上升,浊气下降,使内气沿经络通运诸经。
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,以拳术与引导吐纳为表里,拳式动作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,要求以意导气,以气运身,气宜鼓荡,气遍周身。内气发源于丹田,以腰为轴,节节贯串,微微旋转,使腰膝(两肾)左右转换,通过旋腰转脊,缠丝运动,疏布全身,通督任二脉,达于四梢,复归丹田,动作呈弧形,圆活连贯,一招一势,承上启下,一气呵成。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(即运气),这种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。
陈氏太极拳缠丝与人体经络
手顺缠劲
银川专业的癫痫医院>(从实腿的腹侧腰隙起,由里往外缠为顺缠)内劲由实腿的腹侧腰隙上行至日月,达肩井,向肩?,下行至青灵、少海、经上廉、下廉,达阳池,注五指;或由阳池向大指根从手背再缠至小指腓,里转小指肚,依次贯注于无名指、中指、食指、大指肚。指向前合,劲贯九分,神气要贯到十分。逢虚腿一面的手顺缠时,内劲也由实腿的腰隙起,斜行至虚腿一面的日月而运转。
腿顺缠劲
(由里往外,自上而向下斜缠)以膝头向裆外旋转。
内劲由腰隙经大腿根里边向上而外,经环跳穴,再往里向下斜缠至足根(大钟穴),分注足五趾肚。
足平实踏地,足趾与足根用意沉住,中间涌泉穴要虚,随着下缠劲,其劲如缠入地下,使有盘根错节之意;膝以上两大股用精神贯注,有腾挪之意,则桩步愈练愈稳固而又轻灵善变。
手足一齐运动,中间胸腹随之运转,不分先后,必如此运,方能一气贯通,上下相随。外之所形,莫非内之所发。